欢迎访问中国双创农业科技网
首页专题报道双创专题报道  
 
防治小麦赤霉病要避免四大误区
来源: 点击数:887次 更新时间:2015/4/8 11:42:26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如果防治不当会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和品质影响。近期调查发现农户在防治赤霉病过程中仍存在诸多误区。 

误区一:重治轻防,见病用药,错过最佳防治时期。 

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应以预防为主,主动防御,同时用药时期的选择会直接影响着防效高低。众多资料介绍赤霉病用药时期为“抽穗期到扬花期”,如此长的用药时期内,不同时间段用药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有部分农户选择在孕穗期或是扬花末期用药,更有甚者见到粉红色霉层后再用药,都没有把握住最佳防治时期,防效较低。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最佳防治时期为小麦齐穗到扬花5%时。抽穗期遇连阴雨天气,赤霉病有流行可能时,喷药宁早勿晚,不要等到天晴时或扬花时再喷药,应抢雨隙多次喷药防治;若使用内吸性好、持效期长的药剂防治时期可提前到小麦抽穗初期。 

误区二:盲目选择药剂,忽略药剂抗性及作用机理互补的问题。 

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有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福美双等。近几年,农户普遍反映多菌灵不灵了,其他药剂效果也不好了,这不能排除部分药剂质量存在问题,还应考虑抗性菌株的关系,同时还与农户不注意将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混配使用有密切关系。 

喷施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时隔20年,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性问题已经引起高度关注,在出现某些药剂防效减低的区域,建议积极关注新品种,如戊唑醇·咪鲜胺混剂(赞米尔)、氰烯菌酯(劲护)、烯肟菌酯等。同时,要注意不同作用机理药剂的正确混用,确保所使用药剂具备内吸治疗、保护铲除的多重功效,全面阻止病害蔓延。 

误区三:亩用水量偏少,不利于药效发挥。 

通过走访得知,部分麦区农户使用常规喷雾器喷雾亩用水量多为15升,更少者仅为10升,如此少的用水量,会影响到药效的正常发挥。为保证药效,使用常规喷雾器亩用水量宜在45升-60升之间,或是加入药效保证剂,如展透等。 

误区四:不能正确掌握用药次数。 

用药次数没有固定的标准,要综合考虑菌源量、发病情况、药剂防治效果等因素,对于往年发病重的地块有必要进行两次防治,同时注意雨后补喷,对于第一次用药效果不好的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在第一次用药后7天左右使用第二次药剂,可以更好地控制病菌的蔓延,减少损失。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小麦纹枯病防治方法 下一篇:小麦吸浆虫的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企业文化 | 双创中心 | 中国农业大视野
© 中国双创农业科技网   技术支持:中国农业大视野  电话:18401509823    地址:北京朝阳区东三环中路39号院8层楼27层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