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双创农业科技网
首页专题报道双创专题报道  
 
只有降低污染率 才能获得高效益
来源: 点击数:911次 更新时间:2014/12/9 9:39:06
 每年的食用菌栽培,居高不下的污染率令人头痛,不少菇农吃尽苦头,严重影响了食用菌产业化的顺利进行。食用菌生产中的污染,如绿霉、曲霉、青霉、毛霉等多达十多种,而其中最容易发生的为木霉(即绿霉)和曲霉,这些污染给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济南市一菇农初次投入棉籽壳1万公斤用于平菇栽培,因绿霉导致只菇未收,遭受很大经济损失。发生上述污染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基料营养不全面、不均衡,使得食用菌菌丝不健壮、抗性降低,给杂菌创造了可乘之机。 
      第二, 环境脏、乱、差,病原菌基数高。 
      第三, 高温高湿的发菌条件。 
      第四, 管理不到位、不及时。 
  根据以上所述,笔者总结多年的食用菌研发经验,提出今年的应对措施,供菇农朋友参考: 
  1.科学配料:基本配方一:棉籽壳250公斤,过磷酸钙5公斤,石灰粉2.5公斤,石膏粉4公斤,尿素0.75公斤,赛百09药物3袋,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120克。基本配方二:玉米芯(棉秆粉、豆秸等)250公斤,豆饼粉5公斤,石灰粉5公斤,石膏粉2公斤,过磷酸钙6公斤,尿素1公斤,赛百09药物3袋,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120克。 
  常规拌料(处理)、装袋以及播种。 
  2.菇棚处理:老菇棚残存数量不等的杂菌病害,对发菌乃至出菇极为不利,因此,对菇棚的杀菌处理就显得极为重要。首先,对棚外环境彻底清理后,地毯式喷洒600倍多菌灵溶液。其次,棚内使用赛百09和百病傻对墙体、地面、立柱、通风孔等进行地毯式喷洒,然后封闭菇棚,任其日晒升温,在高温作用下,药物得以充分渗透,达到杀菌目的。对老菇棚,则应当在用药后2~3天再重喷一次,以求彻底。高温时段在棚内发菌前,除按上述方法进行处理外,应对棚内灌水,以求棚内温度降至最低,并随水冲入800倍辛硫磷溶液,杀灭土层内的虫类。 
  3.发菌管理:发菌期间应尽量避免光照,尤其不允许强光直射;除观察、翻袋操作外,不得有光照进入菇棚。加强温度管理,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可加厚菇棚覆盖物,有条件的可安装水温空调。给予合理通风,如夏季发菌时,尽量晚间通风,低温季节则尽量安排中午时分通风。预防病虫危害,在整个发菌期间,每3~7天喷洒一次赛百09或百病去无踪溶液,以防止杂菌病害的发生;发现污染菌袋,随即移出菇棚进行单独处理;经常喷洒菊酯类药物以驱杀害虫。坚持后熟培养,菇农朋友都知道,平菇一旦完成发菌,经一定刺激即可很快现蕾出菇,但一潮菇出不好,便会发生诸如出菇难、病害多等令人头痛的问题。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我们认为问题的发生,其菌丝数量不足、能量储备偏少,即其菌丝后熟度不足,是主要制约因素,所以,我们提倡在调整基料的营养等前提下,尽量延长菌丝的后熟时间,一般以15天左右为宜。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蔬菜受涝后的补救措施 下一篇:大姜遮阴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企业文化 | 双创中心 | 中国农业大视野
© 中国双创农业科技网   技术支持:中国农业大视野  电话:18401509823    地址:北京朝阳区东三环中路39号院8层楼27层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