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猝倒病
1、症状
播种后即可发病。幼苗出土前发病引起烂种烂芽,幼苗出土后发病,茎基部初呈水渍状病斑,后变成黄褐色,逐渐缢缩成线状。有时幼苗子叶或苗还未凋萎,已猝倒在床面上。病害发展迅速,仅2~3天即可导致成片幼苗猝倒。病田表土湿度大时,病苗体表及附近床土上长出一层白色棉絮状菌丝。
2、防治方法
⑴苗床设置: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背风向阳的地块。
⑵严格土壤消毒:床土消毒可用40%疫霉灵10克(或5克)拌床土5公斤,先将2/3的药土覆盖在苗床上,播种后再将其余1/3的药土覆盖上,待药液充分按挥发后才可播种。
⑶种子处理:可用种子重量0.2%的58%瑞毒霉拌种。
⑷栽培防治:加强苗床管理,做好苗床的防冻保温工作,适当通风、透光,保持适宜温度。
⑸药剂防治:当苗床出现少数病苗时,应及时拔除病苗,再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40%疫霉灵300倍液、76%代森锰锌500倍液或25%甲霜灵或58%瑞毒霉1000倍液喷施。
二、立枯病
1、症状
开始时病苗白天萎蔫,夜晚恢复,幼苗茎基部一侧产生椭圆形暗褐色病斑,逐渐内陷,扩展绕茎一周后病部干枯收缩,整株死亡。湿度大时,病部可见有淡褐色蛛网状霉,但不显著。病部不长明显的白色絮状霉层,可与猝倒病区别。
2、防治方法
栽培防治与猝倒病相同。土壤处理可用30%五氯硝基苯或70%敌克松每平方米8~10克拌于床土中。药剂防治可用20%甲基立枯磷800倍液或30%五氯硝基苯1000倍液、70%敌克松1000倍液喷洒防治。
三、灰霉病
1、症状
幼苗染病,子叶先端变黄,后扩展到幼茎。幼茎染病,病部缢缩灰白色,组织软化,表面生有大量灰色霉层,病部扩展到绕茎一周时,病苗折倒,上部枝叶枯萎、腐烂或枯死。叶片染病,病部腐烂或长出灰白色霉状物。成株期茎、叶染病与苗期相同。枝条染病,病部褐色或灰白色,有灰霉,病枝向下蔓延至分杈处。花器染病,花瓣褐色,呈水渍状,密生灰色霉层。
2、防治方法
⑴苗床设置和管理:选地势较高、排水方便的地块做高畦育苗床。
⑵栽培防病:收获后和定植前应清除棚室内的病残体,定植后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并疏花、疏叶,减少菌源和有利通风。结果后增施磷、钾肥。
⑶药剂防治:播种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76%代森锰锌等量混合,每平方米苗床用8~10克与30公斤细土混匀,取1/3药土铺底,播种后将余下2/3盖在种子上。成株期用保果灵蘸花时加入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也可用70%托布津800~1000倍液喷雾。
四、沤根
1、症状
初期病苗白天萎蔫,夜晚恢复,易拔出,老根变褐腐烂,不发新根。病害轻时秧苗生长缓慢,严重时引起地上部萎蔫死亡。
2、防治方法
⑴选择背风向阳的坡地作苗床,注意苗床保温、通风透光。
⑵如遇通风和低温矛盾,可在畦的空隙放置盛有生石灰的碗,用以吸湿升温、改善畦内湿度和温度小气候。
⑶施肥均匀,不施未腐熟的有机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