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市场和国内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求的提高,人们对应用有毒化学品造成农产品污染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危险,以及潜在性危害越来越受到关注。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人口不断增加,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所导致的粮食问题,仍然是21世纪的突出问题。这是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只有不断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保证农产品的质量,还有其安全。减少农作物的损失,也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一个重大保障措施。因为,多年来的经验表明,全球农作物每年因各种病、虫、草害,所造成的产量损失在15-35%之间。这是一个令人发指的数字!
人类的要求,已经不是完成基本生活保障的时代,而是如何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能够延年益寿、实现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时代了。面对病虫杂草的大量为害损失,又要保证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救灾性物资——农药,就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任其消灭一切,只要更毒的”。当然,无论社会发展到哪一个阶段,作为抑制有害生物的一个有力工具——农药,是永远少不了的。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要求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农药也在自己的道路上发展前进。其生产和应用领域必然产生某些变化,高效、安全、经济、使用方便是农药追求的目标和发展方向,符合健康、环保、持续发展概念的农药开发成为当今以及今后农药研究的主题。生物农药因对人、畜低危险性、环境兼容性好、不易产生抗性、生产开发费用低等优点,必将成为我国农药产业发展的一个热点和重点。而生物农药在很大程度上符合这一要求。
1 生物农药的定义
生物农药,从作用对象可定义为:可用来防除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体本身及源于生物、并可作为“农药”的各种生理活性物质。也就是说,这些物质既要有作为“农药”的生物活性,又要在生产、加工、使用及对环境的安全性等方面,符合有关“农药”的法规和规定。
生物农药又称生物源农药,从该药本身的来源,要是非人工合成,功能上具有杀虫、灭草、杀菌或具有抗病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或生物制剂,包括生物杀虫剂、杀菌剂、农用抗生素、生态农药等,还包括保护生物活体的保护剂、辅助剂和增效剂等。
2 生物农药的类型
生物农药主要包括生物体农药和生物化学农药。
2.1 生物体农药
生物体农药指用来防除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活体性生物商品作为药剂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动物体农药:主要指天敌昆虫、捕食螨及采用物理或生物技术改造的昆虫等。微孢子虫、线虫应当也属此类。
(2)植物体农药:指具有防治农业有害生物功能的活体植物。目前,仅具备了转基因、产生抵抗有害生物或抗除草剂的作物可称为植物体农药。
(3)微生物体农药:目前分为三类,即真菌类、细菌类和病毒类。真菌类生物农药,一般是利用农业有害生物的致病真菌,如白僵菌、绿僵菌、毒力虫霉(防治蚜虫的蚜霉菌)和蜡蚧轮枝菌(防治白粉虱)等。细菌类,Bt是最负盛名的细菌类农药品种,但它的真正杀虫成份并不是细菌,而是细菌的产物。从这一点上讲,应当属于生物化学类农药了。病毒类,主要用来控制动物,如核多角体病毒(NPV)和颗粒体病菌(GV)以及细胞质多角病毒(CPV)。用来控制植物的病毒,目前还没有得到开发。
2.2 生物化学农药
生物化学农药是指从生物体中分离出的具有稳定化学结构的、对有害生物有控制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生物化学农药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对防治对象没有直接毒性,只有调节生长、干扰交配或引诱等特殊作用;二是必须是天然化合物,如果是人工合成的,其结构必须与天然化合物相同(允许的少量异构体比例的差异)。
生物化学农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动物源生物化学农药:昆虫产生的激素、毒素、信息素、几丁质或其它动物产生的毒素、几丁质经提取或完全仿生合成的农药。如昆虫保幼激素、性信息素、蜂毒等。
(2)微生物源生物化学农药:由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素类、毒素类均属此类。抗生素类历来是生物农药发展的重点,可用于杀虫、防病(如井冈霉素)、除草及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如赤霉素)等。
(3)植物源生物化学农药:主要指植物毒素。即植物体产生的对有害生物有毒杀及特异作用(如对昆虫拒食、抑制生长发育、忌避、驱避等)的物质。植物内源激素,有乙烯、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源昆虫激素,有早熟素等。异株克生物质,就是植物产生的并释放到环境中能影响附近同种或异种植物生长的物质。防卫素,如豌豆素等。
3 生物农药的特点
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有以下特点:
3.1 对哺乳动物毒性较低,使用对人畜比较安全
生物农药中的活体生物、信息素等对靶标有明显的选择性,乃至专一性,因而,基本上不对哺乳动物构成威胁。 生物农药的植物提取物和抗生素往往具有不同于化学农药的作用机制或具有特异的靶标, 因而对哺乳动物毒性较低。如印楝素,对昆虫主要表现为拒食作用和干扰生长发育。不会向化学农药那样,有很强的药残,对人畜有危害等明显负面作用。
3.2 防治谱较窄,甚至有明显的选择性
大多数生物农药,特别是昆虫天敌、 活体微生物以及昆虫信息素等,对靶标有明显的选择性,有时甚至表现为专一性,即只对部分靶标生物才有。以昆虫天敌为例,棉田、麦田的异色瓢虫、七星瓢虫、龟纹瓢虫等主要捕食棉蚜、麦蚜;松毛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主要寄生棉铃虫卵、松毛虫卵、玉米螟虫卵。以活体微生物为例,即使是广泛使用的 B.t制剂。其株系或品种之间的专一性也很强;以植物提取物为例,苦皮藤素主要是作用于防治某些鳞翅目害虫如小菜蛾、菜青虫、槐尺蠖等,但对同是鳞翅目的甜菜夜蛾、甘蓝夜蛾、小地老虎等根本无效。
3.3 对环境压力小,对非靶标生物比较安全
生物农药中的活体生物本身就是自然环境存在的生物体。这些生物死亡后很快被其它微生物分解,不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植物提取物、抗生素则是植物和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亦是天然产物,在环境中容易通过光解、水解、酶解等途径降解,不会像一些化学农药那样引起残留、生物富集等问题,不会对我们的环境有危害。
4 国内农药市场概况
4.1 农药的辉煌和悲哀
农药是提高农业单产的重要生产资料。上世纪90年代,我国平均每年农业病虫害防治面积为2.7亿公顷(hm2),其中使用农药进行防治的占90%以上。每年可挽回粮食损失3 150万吨左右,挽回经济损失约300亿元。在发达国家,农药的投入产出比为1:6~8,美国为1:4,我国为1:2.5~40。1994年江苏省棉铃虫大爆发,全省54.7万公顷棉田,药剂防治40万公顷,挽回经济损失66%,投人产出比达1:13。
然而,由于农药在保护作物的同时也进入了环境,是化学品中毒性较高、环境释放率大和影响面广的物质,对环境必然造成不利影响。现在,从陆地到海洋,从热带雨林到极地冰川,到处都有农药的踪迹。如果使用农药不当,非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污染农产品和环境,甚至会发生药害和人畜中毒事故。自使用化学农药以来,抗性害虫已从10种增加到400多种。抗性病害已经增加到近200种。
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化学农药污染环境和“生物农药”安全被过分渲染的背景下,“生物农药”被寄予厚望用它来代替化学农药。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第21条决议要求“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化学农药的销售、使用。到2000年,生物农药的产量占60%。”这个决议影响是很大的。因为与会的签约国是要将决议付诸实施的。中国政府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承诺,要履行会议所通过的各项文件。因此,在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会议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明确指出:“加强生物农药的研制与开发,减少病虫灾害的损失。”
生物农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在70年代掀起开发高潮。但由于当时生物技术手段水平相对较低,生物农药对工艺、贮藏运输要求严格等问题造成生物农药的开发进入低潮。在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和生存环境的今天,实施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是众望所归。对于农业来说,其具有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双重性,因此,必须特别重视自然和生态环境问题,注重生产和生态的协调统一。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理事会1988年对可持续发展农业进行了定义,即“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使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包括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和生存环境的需求能得到满足、合理的生存方式得到延续。”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21世纪农药的内涵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再以杀死有害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为目的,而是通过农药的使用来抑制、调节和影响有害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使有益生物得到合理保护。从而使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从这方面来看,生物农药的再次兴起正是满足时代的要求,是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此外,由于化学农药的高残留引起的人畜中毒及环境污染己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据报道,从50年代起,全世界每年因农药中毒的人数达200万,其中死亡的有4万多人,比一次现代化战争死人还多。与此同时,有害生物对化学农药的抗药性也急剧上升,导致了抗药性和用药量的恶性循环上升,结果势必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严重后果。
4.2 化学农药的发展受到限制
由于农药的快速发展和人类对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以及化学农药自身存在的缺点,化学农药的发展越来越困难。国际上,化学农药的需求趋于饱和,部分年份和少数品种出现下降趋势。国内农药生产能力过剩,除少量杀菌剂和除草剂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外,杀虫剂面临着品种更新和降低产量的境地。
限制化学农药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1、农药开发难度加大。由于环境和登记的要求越来越高,迫使开发者寻找药效更好、使用更安全的化合物,成功率急剧下降。1996年与1950年相比,难度增加40倍,需从近8万个化合物中才能得到一个有用的化合物,且从开发到登记成功周期加长,耗资巨大。
2、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破坏。从整体上讲,农药污染在整个环境污染中所占的比重应是比较小的。不可否认,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除引起人畜的直接中毒死亡外,还由于它在土壤和作物上的残留,对土壤、地下水、河流、湖泊造成污染,尤其给后代的生存、健康带来危险。使用高效、广谱的化学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消灭了大量有益天敌,使自然农药使用总量下降。这几年,国家对新增化学农药生产企业和品种控制很严,也从政策上对行业发展起了导向作用。
4.3 生物农药发展的必然性
生物农药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一种农药。
从近10年的情况看,1990年农药销售额中,生物农药仅占0.44%,到2000年比例上升到20%,2004年占到23%还多。生物农药的发展还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人类对环保、无公害、绿色食品的大量需求,使生物农药使用量有上升趋势。
在未来的农药生产中逐步淘汰一批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而新的化学农药发展存在困难,这给生物农药的发展带来契机。
为迎接加入WTO的挑战,国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并给予科技和资金扶持。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些促使人们寻找新的、更理想的替代产品。
5 国内生物农药产品现状
中国生物农药的研究起始于50年代初,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已初步形成了30余家研究机构,大约200家生物农药生产企业(全国约有2000家农药生产企业),主要品种有B.t.杀虫剂、农抗120、农用抗生素(井冈霉素、浏阳霉素、多抗霉素、阿维菌素等)、植物源农药(鱼藤酮、皂素烟碱、楝素等)、转基因植物(抗虫棉、抗白叶枯转基因水稻等)、病毒类农药(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等)、真菌类农药(白僵菌、木霉菌等)、植物生长调节类农药(5406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等)。
随着全球生物技术热浪的兴起,无公害、无污染、无残留、成本低且不易产生抗性的优点使生物农药重获青睐,并以年销售额增长10%~20%的速度获得迅速发展。据《农药登记公告》资料统计,在中国研究较多并有产品商品化的生物农药主要有以下几类:
苏云金杆菌B.t起始于60年代,至今已发展到80个厂家,每年生产约3万吨产品,在20多个省市用于防治粮、棉、果、蔬、林等作物上的20多种害虫,使用面积达8000多万亩。目前B.t.的开发工作正在向改善工艺流程和提高产品质量方向发展,同时继续寻找自然存在的B.t.新菌系和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已确定的菌系基因形成转合的B.t菌系。
农抗120 由中国农科院研制。目前该生物农药的剂型有:2%、4%、6%水剂和10%粉剂两类。整体看其发展势头,是值得乐观的。
由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和山东省科学院联合研制开发的百奥系列多功能微生物制剂,是集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两种功能于一身的微生物制剂。其核心部分是圆褐固氮菌菌株YKT41。它具有多种功能:固定大气中的氮,释放土壤中被固定的磷和钾,为植物提供矿物营养;能有效防治植物病害,包括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和线虫病,特别是能有效防治植物根结线虫病;刺激植物生长。
根结线虫是危害农作物的重要病原物之一,在世界广泛分布。其寄生范围广,植物受害严重,一般减产 10%左右,严重的高达 75%被形象地称为“植物癌症”。根结线虫病的生物防治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2004年 4 月,白俄罗斯方面技术负责人访问山东省科学院,签署正式合作协议,并提供了菌种和相关培养技术。山东省科学院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制备了菌剂,并在温室条件下进行黄瓜等蔬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实验。对芹菜、黄瓜和番茄等根结线虫病的田间防治实验显示,该菌剂能够明显改善植株的生长状况,根结线虫病也明显减少。所有受试作物的产量均明显增加,幅度一般在 15%左右。2004年初,成立了山东百奥生物有限公司,建成了年产万吨规模的多功能微生物制剂生产线。
世界各国为了对付日益复杂的病虫害,每年要生产各种化学农药200多万吨,这些化学农药相当一部分是高毒高残留,毫无疑问生物农药的崛起成为发展趋势和潮流。生物农药本身的生产成本稍高于化学农药,但其带来的效益却是不可估量,可以广泛用于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增加商品价值,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比如,现在绿色蔬菜或有机蔬菜等的市场价格要比使用化学农药的高十倍之多,如有机草莓出口欧盟价格是6元/公斤,而使用常规化学农药的草莓是0.6元/公斤。
由这些均可看出生物农药的发展有相当好的前景。
6 国家对生物农药的有关政策
1996年开始首次将“生物技术开发微生物农药”列为攻关课题级的研究项目,并通过5年的研究使11个企业取得了6个品种9个新剂型的农药、兽药和微生物肥料登记证,批量生产制剂产品5400多吨,创造产值1.22亿元,五年累计推广示范应用面积1650万亩次。使微生物农药步入了一个健康发展的阶段。
2001年开始,国家计委在生物技术产业化专项中专门拨款支持生物农药产业化开发。第1个生物农药产业化专项是真菌制剂产业化项目,支持金额为8760万元,由吉林延边春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承担。
2002年8月1日,农业部《农药限制使用管理规定》正式实施。此前,农业部在2000年对甲胺磷等5种高毒、高残留有机磷农药加强登记管理的基础上。决定再停止受理甲拌磷等11种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新增登记,撤销部分高毒农药在部分农作物上的登记。国务院还下发了《关于做好新阶段“菜篮子”工作的通知》,多处涉及生物农药。《通知》要求限制使用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鼓励使用生物农药,加大对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严格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严格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和经营准入条件。依法加强监管对菜篮子产品安全构成威胁的农药应尽快子以淘汰,严格执行己公布的停产、禁用和限用的品种目录和范围;有关执法部门对生产、经营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农业投入品的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
2004年6月26日,农业部、发改委联合召开了“五种高毒有机磷退出市场后我国农药供应趋势分析”座谈会。重点强调了关于生物农药的扩大使用及其综合措施的应用,并且明确指出,今后病虫防治的总体趋势,将是农药主要用于防治病害,而害虫主要应用多种方法,包括生物农药的防治,但化学农药将从防治害虫的舞台上会很快萎缩。
7 生物农药的使用技术
生物农药主要是指可以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及其代谢产物和转基因产物,并可以制成商品上市流通的生物源制剂,包括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生物化学农药、转基因生物农药和天敌生物农药等。微生物农药又包括微生物杀菌剂(如枯草杆菌、放射形土壤杆菌、洋葱球茎病假单胞菌、木霉菌、粘帚霉菌),微生物杀虫剂(如苏云金芽孢杆菌、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球形芽孢杆菌和缓病芽孢杆菌、白僵菌、绿僵菌、玫烟色拟青霉、多毛菌、核多角体病毒等),昆虫病原线虫杀虫剂和微生物除草剂(鲁保1号)。农用抗生素包括抗菌素、杀虫素和杀草素。
植物源农药大多是植物代谢的次生产物,有萜烯类、生物碱、类黄酮、甾体、酚类、独特的氨基酸和多糖等。生物化学农药包括信息素、激素、酶、天然植物生物调节剂和昆虫生长调节剂。转基因生物农药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生物农药,有抗虫转基因生物农药、抗病转基因生物农药和抗除草剂生物农药等。天敌生物农药是指除微生物农药以外的防治有害生物的活体生物。
一般来说生物农药具有选择性高、易于降解、不易积累、用量少、污染小、对人畜毒性小、环境兼容性好、病虫害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目前,随着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和绿色食品的开发利用,对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的禁用和限用越来越多,对无公害生物农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因此大力推广生物农药,正确掌握生物农药的使用技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7.1 熟悉生物农药的生物特性
所谓生物农药的生物特性是指药剂的适用范围、作用途径、成效成分和作用机理等。例如苏利菌、菌杀敌、敌宝等,它们的有效成分都是苏云金杆菌,应用范围都是对鳞翅目幼虫有毒杀作用,对蚜类、螨类、蚧类害虫无效,作用途径均是胃毒杀,作用机理是死亡后的虫体还可感染其他未接触过农药的同类害虫。生物药剂的共同特点是以低毒、无残留、作用迟缓、持效期长为主要特征。配比浓度和使用剂量都比化学药剂精确度低,药量稍大时不会对植物产生药害,对人畜也较安全,且不污染环境。
7.2 科学混配生物药剂
科学混配生物药剂可以提高防治效果,配用时要详细阅读说明书,使用时要随配随用,配好的农药要一次用完。如白僵菌,配好的农药要在2个小时内喷完,以免孢子早期萌发,失去效力。对于生物杀虫剂可以与多数化学杀虫剂进行混配,因多数化学杀虫剂都呈化学酸性、生理中性,对细菌、真菌没有抑杀作用和中合反应,因此可以充分混配。由此可知,生物杀虫剂不可与化学杀菌剂混配,一旦错配,生物药剂的活性细菌孢子会遭到扼杀失去其应有的效力;对于大多数生物杀菌剂可以和多数化学药剂、生物药剂进行混配,但不可与碱性药物混配,如木霉菌类药剂可以与多数生物杀虫剂和化学杀虫剂同时混用。
7.3 科学掌握用药温度
生物农药的施药温度宜掌握在20℃~30℃左右。生物农药的活性成分由蛋白质晶体和有生命的芽孢组成,在低温条件下,芽孢在害虫机体内繁殖速度缓慢,蛋白质晶体很难发挥作用,防治效果则差。据试验证明,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在温度25℃~30℃的条件下喷洒,比在10℃~15℃时的杀虫效果要高1~2倍。
7.4 科学掌握用药时间
生物农药中细菌的芽孢喜潮湿环境,因此使用时田间湿度越大,药效越高。一般来说,喷药在早晚时间为最好特别是粉剂农药的药效更佳。由于早晚有露水,药剂能很好地粘在茎叶上,芽孢就很快繁殖,只要害虫食到茎叶,就会很快死亡,可以提高药效和防治效果。若在中午高温时喷药,在阳光直接照射下,强日光中的紫外线会杀伤芽孢,阳光直射0.5小时,芽孢死亡率达50%左右,直射1小时,芽孢死亡率达80%。此外,紫外线辐射会使芽孢晶体变形,会大大影响使用效果。所以,喷施生物农药应最好在傍晚或阴天进行。但是必须把握好天气变化,除选择在晴天早晚时间、阴天或雨后转晴喷药外,尽量避开大雨,大雨会将菌液冲刷掉,失去杀伤力。如施药后5~6小时遇小雨有利于芽孢发芽,非但不会降低药效反而会提高防虫效果。
7.5 科学掌握使用的方法
因为多数生物农药无内吸性、喷药时一是要注意喷洒均匀才能起到良好效果。如白僵菌,必须将菌体均匀喷洒到害虫身上,菌体不断繁殖,逐渐破坏害虫的生理机能,最终使害虫代谢紊乱而死亡。在旱地作物上使用,要尽量喷足药液,使植物每个部位都喷湿喷透防止漏喷,这样才能达到防治目的。二是生物农药作用缓慢,宜在害虫低龄幼虫期使用。许多生物农药杀虫效果缓慢,差于喷后立竿见影的化学农药,因此用药时间应比化学农药提前2~5天如BT乳剂、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它们杀菌速度缓慢,一般喷药后,害虫35天才逐渐死亡。三是生物农药贮藏的地点要求阴凉、干燥,避免受潮。如苏云金杆菌、井冈霉素、赤霉素等,它们的特点是不耐高温、不耐贮藏,容易吸湿霉变,失活失效,而且保存期不能超过年。
8 农药标准化
农药标准化就是在农药的生产、试验、命名、登记、销售、使用、残留、检测等方面制定标准、实施标准以及监督标准的实施,达到统一,以取得最佳秩序和效益。开展农药标准化工作,有利于监督农药的生产,控制农药的质量,保证农药使用的安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检测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
现将我国目前有关农药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分类简介如下:
8.1 农药名称标准
《农药通用名称》规定了国内外常用的农药的中文通用名称、国际通用名称、化学名称及其结构式。
《农药剂型名称及代码》标准则规定了个农药产品的剂型名称、代码。农业部现正制定《农药商品名称命名原则》行业标准, 该标准规定了农药中丈商品名称的命名原则、程序和要求,适用于我国农药制剂含混配制别产品的中丈商品名称的命名。
8.2 农药标签标准
农药的标签是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指南。
《农药产品标签通则》规定了农药标签应标注的基本内容(产品的名称、含量及剂型,产品的批准证号使用范围、剂量和使用方法,净含量、产品质量、保证期、毒性标志、注意事项、贮存和运输方法,生产者的名称和地址、农药类别、特征、颜色、标志带、象形图等)。
8.3 农药产品标准
国家颁布了很多农药的产品标准, 这些标准中一般规定了农药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要求等。这类标准有国家标准, 也有化工部行业标准。无国家标准可查看化工部的行业标准。当需要鉴定农药质量是否合格时, 就必须使用这些标准作为判断依据。此外, 农药产品包装应符合《农药包装通则》标准。
8.4 农药产品检测方法标准
这类标准是检测农药性状、含量及成分的方法标准。
8.5 农药使用标准
为了指导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 有效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 并使农药残留不超过规定的限量标准, 保护环境, 保障人体健康, 我国制定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规定了杀虫刹杀螨剂、杀菌剂、杀线虫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各种农药在各种作物上的使用标准。
8.6 农药试验标准
农药登记进行毒理学试验必须符合《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田间药效试验也是农药登记管理工作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我国制定了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系列标准。
8.7 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这类标准是强制性标准, 农药残留限量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量指标。各种农产品中各种农药残留限量必须符合相关的标准。
8.8 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标准这类标准规定了食品中各种农药残留量的检测方法。
9 绿色产品认证
9.1 绿色食品的概念及分类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其特点有三个:第一,绿色食品是产生于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二,绿色食品实行的是“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监控;第三,绿色食品标志受到法律的保护。
绿色食品标志是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注册的产品质量证明。绿色食品标志由三部分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标志为正圆形,意为保护。整个描绘了一幅阳光照耀下的和谐生机,告诉人们绿色食品是出自纯洁、良好生商标态环境中的安全无污染食品,能给人们带来蓬勃的生命力。绿色食品的标志还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通过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
绿色食品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①产品或产品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②农作物种植、畜禽饲料,不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
③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
④产品的包装、贮运必须符合绿色包装贮运标准。
目前,绿色食品的分类可以分成农业产品、林产品、畜产品、渔业产品、加工食品、饲料和饲料七大类,产品可以分成53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