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功能研究室、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二〇一四年九月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病虫害是影响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每年给小麦生产带来重大损失。我国每年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10亿亩次左右,损失小麦约10%-30%。因此,制定我国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指导我国各地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功能研究室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岗位科学家,制定了我国“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旨在规范和指导我国小麦主要产区的病虫害防治。
1 综合防治策略
针对我国不同生态区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危害状况,坚持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方法为辅的综合防治理念。采取绿色防控与配套技术相结合,应急处置与长期治理相结合,专业化防治与群众联防相结合的防控策略。注重安全用药,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安全。
按照分区治理的原则,将我国小麦种植区划分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黄淮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各地区根据当地病虫害种类和农事操作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2 主要技术措施
2.1 种植和推广抗病虫品种,抗病虫品种的合理布局
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按照农作物品种布局意见公布的小麦品种,尽量选用高产优质抗病虫品种,避免使用高感品种。将含有不同抗病虫基因的品种进行合理布局,以阻隔病原菌的传播、延缓病菌优势小种形成。
2.2 种子包衣和拌种
根据当地主要病虫害种类,选用含有针对性强种衣剂进行拌种或包衣,以减轻苗期病虫害发生时间和程度,压低病虫害的初始菌源和虫源。
2.3 农业栽培措施
利用各种农业措施,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田间小气候条件,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例如:深翻土壤、调整播期和播量、合理施肥和灌水。
2.4 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例如利用害虫天敌及有益微生物控制病虫害发生。
2.5 化学防治
在小麦的不同生育期,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在其它防治措施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可辅助化学防治。化学防治主要是利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在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也就是在病虫害发生到防治阈值时,及时进行针对性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