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能否种棉 农业专家细说观点 | 来源: 点击数:1185次 更新时间:2015/1/13 7:21:45 | 中国农技协棉委会顾问 刘春台
2015年,面临植棉收益难度加大的新形势。能否种棉?最近又成了北方某些农民的热议话题。问题集中在两个:一是现有棉田如不种棉,改种什么?二是继续种棉能否有较好收益?下面是关于种棉之我见。供参考。
一、适宜继续种棉的地区、地段和农户
农村情况错综复杂,不能一概而论。不同地区、不同村庄、不同地段、不同农户都要具体分析,以决定可否继续种棉。笔者认为:具备以下三条,可放心继续种棉。
(一)种棉比种其它作物产量风险和市场风险都小;
(二)家有不能外出的留守劳力,可胜任棉田作业,不花租地费,不付雇工钱;对种棉轻车熟路,有一定经验;棉田作业虽多些、季节长些、有时累些,但能够接受;
(三)能学习接受植棉新思路、新举措,敢于善于对以往的作业模式和套路进行不断改进创新,以适应棉业新形势。
以上三条缺一不可。如果有一条不具备,2015年就不要继续种棉,以减轻个人和国家负担。其中第三条看似难些,但做到三点就行了:一是必须做好的作业坚决做好;二是可有可无的作业坚决不做(如精细整枝);三是不正确的作业坚决改正。这三点通过学习提高,是不难做到的;但必须有这种意识和强烈愿望。
如果具备以上三条,一名半劳力管上5、6亩棉花,手到擒来;在平常年景下,亩产籽棉250公斤、盈余1000元(卖棉收入减种棉资金投入)是较易实现的;5亩盈余5000元,也是划得来的。
客观地说:棉花与其它作物比较,应算盈余较高、也是较稳妥的作物。在抱怨植棉累、苦、不划算的同时,也别忘了植棉的好。
二、北方棉区的植棉优势
前段时期农民怨棉、恐棉、弃棉之声骤起,主要是对2014年国家取消棉花临时收储后棉价大跌缺乏思想准备。
冷静分析,农业问题矛盾积累已久,绝不仅表现为几种作物,棉花仅是突然显现而已。12月23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我国农业生产正遭遇生产成本上升、财政补贴压力加大两大"天花板",以及环境资源双重约束两道"紧箍咒",若继续这样下去,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需要打上问号。”这就是农业大环境。棉花也受其累。
而棉花的特殊环境是:国家连续三年收储,库存压力很大,使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尖锐。从字面上,现在已经看不到鼓励北方种棉的文章、决定和号召了。即使2015年北方不种棉花,也不会影响我国对棉花的需求。笔者认为,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如果从长远看、从全局看,新疆棉区和南方棉区虽有其棉花生产优势,但也各有其制约因素;而北方棉区虽有占地矛盾,但棉花生产优势不容质疑;其重要地位不可替代。
(一)我国是第一用棉大国,自产棉不能满足需求,常态下每年需进口补充。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必须保持一定的植棉面积,而且需要三大棉区共同支撑。
(二)棉花属旱地木本植物,为直根系,主根入土深达200cm,宽达60~100cm,根系主要活动区域为10~40cm土层范围,有强大吸水吸肥功能。因此有较好的耐瘠能力,在适当密植情况下,不需要较多物质投入,便可获得较高产量,符合节约资源的现代农业理念。
(三)棉花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和一定的耐盐性、耐涝性。在受旱、盐、涝、瘠四重威胁的地区,棉花比其它作物有明显生产优势,其节水性能更弥足珍贵,是首选种植作物。这类地区在北方有不少面积,植棉对稳定和逐步提高农民收入不可忽视。另外,棉产品种类多、产业链长,在与二、三产业连接融合中可有作为,值得探索。
(四)棉秸还田,一举多得。北方棉田收获指数一般为0.3~0.4,有6~7成的非籽棉物质留在田间(包括根、茎、残叶、铃壳等),折成亩干物质为375公斤~582公斤(按亩产250公斤籽棉计算)。如将其粉碎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棉花需要的大、中、微量营养元素(尤其富含钾素),连年还田,效果十分明显,符合种地养地、减少化肥投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现代农业理念。
三、北方棉区的节本增效潜力
北方棉区现有多大节本增效潜力?仅从2014年下乡碰到的问题看,无论在降低投入上,或高产稳产上,都有很大潜力可挖。问题就是潜力,挖掘潜力要先从疏理问题开始。从总体看:在植棉新形势下,有六大技术问题急待解决。
(一)选好品种。对采用的品种必须更多些全面了解。每个品种不仅有优缺点,也有最适宜的气候和立地条件;要尽量选用适合自己管理的品种。不一定追求高产潜力大,而要在不同气候条件下能高产稳产。对未种过的新品种,一定要先行试种,多向育种家、知情人、供种者询问请教。不怕品种有某些缺点,而怕不知道有何缺点。对品种了解越透,种棉底气越大,管棉主动性、针对性越强,成功把握越大。选好品种关乎全局和全生长季,至关重要。当前选择品种的余地较大,是好事,但也让人踌躇,更见功力。在当地适应性相当的品种,也可搭配种植。
(二)用好缩节胺。棉花长成什么株型?不能任由棉花,而要由人工塑造,要靠缩节胺进行调控;过轻过重都对棉花生育不利。既克服该控时不敢控、贻误最佳化控时间,又避免一次控制过重影响正常生育。最难把握的是天气变化干扰,既关注天气预报,又不能全凭预报;主要观察棉株喷药前后的变化。用好缩节胺,关系到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以及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的关系,还关系到营养物质的分配利用;所以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技术,同时又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技术。在植棉新形势下必须学到手。
(三)因需施肥。施肥是降低投入的重点,大有可为。必须了解土壤养分含量,按棉花需要施肥,不合理的坚决纠正。三要素等量复合肥要杜绝使用;把二铵用量降下来;各种形式的复混肥不再用作追肥。按亩产250公斤~300公斤籽棉要求:亩总施肥量一般二铵10公斤、钾肥10~15公斤、尿素10~15公斤就够了。尿素全部用做追肥;进入8月后用尿素和硫酸钾进行叶面喷肥。这样在现有施肥投入上,亩可节省40元以上,不仅不会影响产量,每公斤籽棉成本还会降低0.16元以上。在连年棉秸还田和较高肥力地、换茬地,化肥用量还可减少。
(四)安全高效化学除草。每年因化学除草不当造成的土壤污染、棉根受损、棉苗迟发、棉株中后期生育失常和人工除草大量用工,直接影响植棉成本和收益,应将这项措施列为新形势下重点之一。必须学习充实棉田杂草和除草剂知识,掌握芽前和生长期化学除草技术;杜绝氟乐灵在棉田中的施用,慎用膜上除草剂。
(五)科学治虫。目前存在大量盲目治虫、被动治虫、不合理治虫现象,这又是降低成本的潜力所在。一定要把治虫建立在及时了解掌握虫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喷药,加用增效剂,提倡根据虫情局部用药、重点用药,治早、治小、治了。这一项每亩可减少药费30元以上。
(六)提高棉田机械化水平。这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不仅能提高作业效率,还能保证作业质量,不违农时。即使是5、6亩的地块也可以小拖作业。很多留村中老年男劳力大多能驾驭机器;在邻近打工的青壮年,也能利用早晚时间辅助进行机器作业。当前机播机耕已经普及,机器中耕、开沟、培土、打药也不难普及。机器封土、有选择性喷药(包括多向喷药、叶背喷药)可通过改进机具解决;后期机器进田作业,可通过更新机具、专设机行道解决。机器作业难免地头伤苗,可通过地头多留苗和无障碍上路转弯解决,切不可因小失大、贪恋几颗苗拒绝机器进田;这是新形势下植棉的必然要求。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目前仍是突出“短板”。
解决以上问题,即使植棉规模不大,也是在植棉现代化上迈出的切实一步。
四、几个问题解疑
(一)2015年棉价还会大幅下跌吗?2014年度北方棉价开秤后一路下行,跌至每公斤籽棉6元后企稳,有的地方跌至6元以下,之后又出现小幅上行之势。2015年的棉价不排除继续下跌或震荡,依笔者所了解的信息判断,大幅下跌的空间不大。如果不计算个人投工,亩资金投入不超过400元,亩产籽棉250公斤,每公斤资金投入仅1.6元,有很强的抗跌能力,足以使植棉立于不败之地。与其担心棉价继续下跌,不如在节本增产上做好“功课”,保证每公斤籽棉资金投入不超过2元,保持较大的盈余空间。“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二)新一年出现异常不良天气怎么办?异常不良天气年年会有,思想上不能麻痹侥幸,不要指望风调雨顺,也不要指望还会和2014年一样。近十几年很多极端恶劣天气都出现过,在应对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新一年要有旱涝两种准备。不良天气对棉花最大影响:一是烂铃,一是倒伏。现在解决这两个难题,已有了比以往更多的品种储备和技术储备。虽还不能消除烂铃和倒伏现象,但在不良天气下,采用综合性状好、抗逆性强、适合简化管理的高产稳产品种和适应性种植管理技术,拿到亩产籽棉250公斤是较有把握的。
(三)新一年规模植棉研判。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必由之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多种多样,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允许“探索、探索、再探索”。根据各方面情况研判,2015年北方植棉面积将进一步下降,而植棉规模化程度不会有太大进展,仍以分散农户各自种植为主,即使是成方连片棉田,交由能人统管,条件也不成熟。探索的主要方面可能在社会化服务层面。新一年春节过后即将进入春耕备播,拟继续种棉的农户,宜早做谋划准备,别再等待观望。
(四)棉花价格补贴能更好落入植棉户手中吗?落实棉花目标价格补贴复杂困难。靠人不如靠己。有补贴更好,拿不到应得补贴,靠自己也能闯过这一关,要把植棉命运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市场竞争要素主要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廉(成本低廉)”。越是市场饱和,越能彰显产品的竞争力。即使短期内棉花产能过剩,该淘汰的也是落后产能。如果你的产能足够先进,就会胜出。对自己要有足够信心,要有定力。
靠体力夺取棉花高产和高效益已走到尽头,再无潜力可挖。今后主要靠智力植棉,尽快补上智力这块短板。再好的机械也是靠人操纵的。植棉无论发展到规模多大,机械化程度多高,都要求植棉者智力越来越高。
2015年面临的植棉困境,远没到山穷水尽,靠智力投入就能跨越。如果你符合本文开篇提出的植棉三个条件,又无更好职业可就,就明智选择植棉吧,一定会有较好收益。最好种上10亩、8亩,甚至再多些。2015年的植棉胜者,一定是农民中的智者!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今冬天气有点怪 管好棚菜别懈怠 下一篇:韩长赋主持召开农业部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5年农业农村经济重点工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