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萝卜、土豆是新疆老百姓再熟悉不过的“老三样”了,代表着过去新疆蔬菜供应,尤其是冬季蔬菜供应品种单一的状
况。但如今,随着我区设施农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一年四季吃到新鲜蔬菜已不是什么难事。发展设施农业已经成为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设施农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百姓的菜篮子,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设施农业带动农民增收
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农民王吉安种了20年地,让他怎么都想不到的是,今年种的一亩大棚辣椒的收入居然和25亩大田土豆的收入相当。说起这半年的经历,王吉安对记者说,以前从没种过大棚,都说种大棚效益好,但他始终半信半疑。直到今年6月,在县农牧局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王吉安建了两座采用充气式保温膜技术的新式大棚,首次尝试大棚种植。大棚建好以后,王吉安以5分钱一株的价格购买了由县农牧局统一培育的优质辣椒苗,并在大棚内栽种,其间,县农牧局技术人员专门对王吉安给予技术帮扶,解决了他在大棚种植技术管理方面的问题和疑惑。3个月后,两座大棚辣椒丰收,收获了7吨多辣椒,其中一座棚收入8000多元,相当于25亩大田土豆的收入,另一座棚收入近万元,两座大棚的总收入更是超过了他种的60亩大麦。
现代化的大棚种植带给了农民实惠的收入,同时也减少了他们的管理负担。王吉安介绍说,建设一座大棚,要投入3.8万元,自己只需承担1万多元,其他全部由政府承担,建成后半年就能收回成本。在管理方面,一亩大棚只需要王吉安和妻子两人就能轻松打理,节省大量人工成本,县农牧局还无偿提供技术指导,每座棚的种植管理成本都不超过1500元,不仅价廉还非常便捷。
王吉安第一年种大棚就尝到了甜头,明年他计划再建3座大棚,扩大设施农业的种植面积。现在王吉安不仅要学习更多更新的大棚种植技术,还经常把自己的成功的经验分享给周边的朋友,让更多的人享受到设施农业带来的喜悦。
同样是在水西沟镇,设施农业和旅游的结合则带给农民更大实惠。
张迎军,水西沟镇东湾村村民,走进他经营的温室,沼气池、热风炉、电子除雾器、频振杀虫灯等先进的自动化设备一应俱全,这样一座大棚年产草莓近两吨,主要销售给前来游玩的游客,记者采访当日的价格是每公斤80元。据张迎军介绍,在冬季,草莓最贵一公斤能卖到120元,全年平均价格也不会低于每公斤60元,每座棚除去6000元的承包费和其他管理费,年收入可超过7万元。由于采用先进种植技术,草莓品质优良,结合温室的反季节供应能力,这里产的草莓在市场上向来供不应求。
设施农业为水西沟镇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据乌鲁木齐县农牧局局长崔慧珍介绍,近年来水西沟镇降水较往年明显减少,缺水严重制约了水西沟镇农业发展,再加上水西沟镇受地形复杂因素影响,缺少集中连片的田地,高效节水工程很难在这里形成规模效益,发展高效节能的设施农业成了水西沟镇农业发展的出路,把旅游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和设施农业结合起来,共同带动农民增收。去年水西沟镇农民人均收入9600元,增长近1000元,其中至少20%是靠设施农业发展拉动的。
水西沟镇农民生活的变化正是近年来全疆设施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全疆范围内,各地对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记者从自治区农业厅获悉,2011年地方设施农业从业农民人数达到了58.5万人,比2010年增加6.1万人,全年地方开展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培训超过4万人次,同比增加1万人次,培训从业农民68万多人次,同比增加9万余人次。
同时自治区及各地还广泛开展设施农业高效栽培模式以及关键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探索适宜本地的产业发展模式,着重加强区、地、县、乡四级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建设,增强服务能力,特别是设施农业发展重点地区,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棚实地开展工作,推进技术转型,设施农业装备配套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全疆温室保温覆盖物配备率达到66%,冬生产温室人工增温设备配备率达到57%,温室卷帘机配备率超过35%,蔬菜、瓜果贮藏保鲜能力超过了80万吨。集中育苗体系建设也初见成效,很多地方以主产乡(镇)、连片基地为重点,实现了点面结合的集中育苗与供苗。设施农业促进合作社增效
设施农业的发展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同时让农业合作社和企业的生意越来越好做。克拉玛依市农业开发区永丰瓜果蔬菜合作社社长王顺东介绍说,设施农业尤其是温室的运用,帮助合作社有效延长了产品生产周期,尤其在冬季,品质好的蔬菜在市场上价格卖得也很高。目前合作社的80亩设施农业每年可以生产农产品近500吨,生产周期可延长到12月中旬,比普通大田延长两个月的生产时间,同时因为设施农业为作物生产提供良好环境,其中生产的农作物品质更加优良,也方便了很多新技术的运用,为合作社的经营节约了不少成本。
让王顺东感觉变化明显的是设施农业产销信息统计分析管理工作正在不断完善,各级农业部门每年都会对合作社设施农业种植面积、种植品种等数据进行认真采集,并将全疆设施农业种植情况反馈给合作社,为合作社的市场布局提供重要依据。
记者了解到,从2010年起,自治区设施农业信息统计分析管理平台就已经开始酝酿建设,并在2011年8月开始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该系统可以利用基础数据分析,为自治区安排育苗中心、老旧温室改造、技术推广与培训等各类项目提供决策依据;利用基础与实时数据分析,为各地(州市)、县(市)农业局、乡(镇)提供及时有效的管理报表,指导全疆优化设施农业种植结构;利用预产模型分析,进行产量、上市峰值等预测,为市场销售和农超对接提供参考与指导。同时还具备历史数据分析功能,指导各地下一阶段的生产配置,提供种植品种、数量、定植期、上市时间、采收期等有价值的决策信息,形成自上而下的规划种植布局,为生产与市场的对接奠定基础。市场供应功能进一步增强
设施农业的发展促使新疆地产蔬菜市场供应能力进一步提高,截至2011年年底,我区设施农业面积已稳定在100万亩以上,设施农产品达到339万吨,同比增加98万吨,增幅超过40%,其中设施反季节蔬菜产量达到283万吨,比2010年增加63万吨,设施农产品出口量达到4.95万吨。
今年上半年,全区地方设施农业共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等151.44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9.31万吨。其中设施反季节蔬菜生产面积40.73万亩,产量113.2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1.22万吨;全区地方设施农业实现总产值49.5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8亿元;实现总纯收入32.03亿元,同比增加4.92亿元。特别是设施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有效提升了设施农业整体生产水平,上半年地方设施农产品平均单产2.55吨/亩,比去年同期增长12.33%;其中温室蔬菜平均单产3.62吨/亩,比去年同期增长36.1%。
计划到2015年,全区设施农业总面积将达到150万亩,设施农产品总产量达到500万吨,亩均产值超过万元,全区农民人均来自设施农业纯收入超过1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