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双创农业科技网
首页示范园区双创示范基地1  
 
黄淮麦区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来源: 点击数:2184次 更新时间:2015/5/7 12:16:02
 

1 主要防治对象

以麦蚜、赤霉病、吸浆虫、纹枯病、白粉病、叶枯病为主,兼顾条锈病、全蚀病、孢囊线虫、土传花叶病毒病和红蜘蛛。

2 综合防治策略

依据麦田生态调控和区域控制的原则,以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生产为目标,以重大病虫害为对象,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因地制宜,采取农业栽培耕作措施、抗性品种与化学防治技术相结合,应急处置与可持续长期治理相结合,专业化统防统治防治与群众联防相结合的防控策略。

3 主要技术措施

推广种植抗病虫品种为基础,采取治理菌源区初始菌源,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在小麦不同生育期推广相应的防治技术,确保小麦生产安全。

3.1 小麦播种前

主要防治对象:地下害虫、孢囊线虫,预防根腐病、赤霉病等。

在整地阶段,尽量将秸秆粉碎细度增加并且深翻、靶匀,增加地下害虫的死亡率,减少镰孢菌等根茎病原菌的侵染几率、防止大秸秆导致未来种子根悬空而加重根腐病、孢囊线虫的危害。做好播种田间规划,预留出大型植保机械的作业道。

3.2 小麦播种期

主要防治对象:白粉病、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麦蚜等

因地制宜推广抗(耐)病小麦品种,压缩高感品种种植面积。在土传花叶病毒病发生严重的地区,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的主要措施。对苗期不抗病的品种实施种子药剂处理。要根据当地主要防控对象,慎重选择相适应农药产品。药剂可分别选用三唑类、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咯菌腈(fludioxonil)、新烟碱类农药、毒死蜱(chlorpyrifos)、辛硫磷(phoxim)等。孢囊线虫可采用阿维菌素(abamectin)种子处理;全蚀病发生区,采取硅噻菌胺(silthiopham)或苯醚甲环唑(difenocnazole)进行种子处理。

3.3 小麦出苗-越冬期

主要防治对象:根腐病、孢囊线虫等

做好地下害虫、蚜虫、红蜘蛛、纹枯病、锈病、白粉病和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危害动态监控,在病虫害发生严重时对早发病田进行控制。孢囊线虫、根腐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在出苗后尽快采取镇压措施。

3.4 小麦返青期-拔节期

主要防治对象:条锈病、纹枯病、红蜘蛛、地下害虫等。

重点开展流行性、爆发性病虫害的早期预防。黄淮麦区南部,春季注意防控条锈病早发麦田,做到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条锈病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时,及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止病害流行危害。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类杀菌剂等。小麦纹枯病病株率达10%时,选用井冈霉素(jingangmycin)、三唑类等杀菌剂喷施麦苗茎基部,每7-10天喷药一次,连喷3次。红蜘蛛平均33cm行长螨量200头或每株有螨6头时,可选用阿维菌素(abamectin)、哒螨灵(pyridaben)、虫螨克等药剂喷雾防治。对于未经种子处理的麦田,返青后地下害虫为害死苗率达10%时,可结合锄地用辛硫磷加细土(1:200)配成毒土,先撒施后锄地防效更好。

3.5 小麦孕穗期-扬花期

主要防治对象:蚜虫、吸浆虫、赤霉病、白粉病、红蜘蛛、条锈病

根据各种病虫害的发生种类、状况和防治指标,当多种病虫混合发生危害时,要大力推行“一喷三防”技术。当田间发生单一病虫时,进行针对性防治。当田间百穗蚜量达到800头以上,天敌与麦蚜比例小于1:150时,可用选择性杀虫剂如抗蚜威(pirimicarb)、新烟碱类、菊酯类等药剂喷雾防治。小麦抽穗初期每10块黄板或白板(120mm×100mm)有1头以上吸浆虫成虫,或在小麦抽穗期,吸浆虫每10网复次有10-25头成虫,或者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3头成虫时,用高效氯氰菊酯beta-cypermethrin、或毒死蜱(chlorpyrifos)进行喷雾防治,起到穗期保护的作用,并可兼治麦蚜、黏虫等害虫。红蜘蛛平均33cm行长有螨量200头或每株有红蜘蛛6头时,可选用阿维菌素(abamectin)、哒螨灵(pyridaben)等喷雾防治。

当白粉病病叶率达10%或条锈病病叶率0.5-1%时,可选用三唑类等杀菌剂及时喷药防治,若病情重,持续时间长,间隔15d后可再施用1次。小麦抽穗至扬花期,若遇阴雨、露水和大雾天气且持续3d以上或10d内有5d以上阴雨天气时,要全面开展赤霉病的防控工作,可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tebuconazole)、咪鲜胺(prochloraz)、多菌灵(carbendazim)、甲基硫菌灵(thiophanatemethyl)等杀菌剂。施药后3-6小时遇雨,应在雨后及时补喷。同时注意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注意掌握化学防治指标和天敌利用指标,大力推广应用选择性农药和对天敌杀伤力较小的农药品种与剂型,如灭幼脲(chlorbenzuron)、抗蚜威(pirimicarb)、菊酯类等;也可根据天敌发生消长规律,适当调整施药时期,尽量避免在天敌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用药。此外改进施药技术,采用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以及局部和隐蔽性施药法,也能适当减轻对天敌的不利影响。

3.6 灌浆期

主要防治对象:蚜虫、白粉病、叶锈病、叶枯病、条锈病等

在每百穗蚜量超过800头、白粉病、叶锈病和叶枯病病叶率超过10%,可采用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合喷雾防治。常采用菊酯类或新烟碱类杀虫剂、三唑类杀菌剂与磷酸二氢钾混合喷雾。在收获前15天停止使用农药和生长调节剂。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国家示范基地1 下一篇:东北春区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企业文化 | 双创中心 | 中国农业大视野
© 中国双创农业科技网   技术支持:中国农业大视野  电话:18401509823    地址:北京朝阳区东三环中路39号院8层楼27层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