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要防治对象
山西、河北中南部麦区以麦蚜、红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纹枯病、白粉病为主,兼顾条锈病、赤霉病和叶枯病;北部麦区以麦蚜、吸浆虫、地下害虫为主,兼顾红蜘蛛、叶锈病、白粉病、叶枯病。
2 综合防治策略
针对华北麦区不同生态区域、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重点病虫发生种类及状况,从麦田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突出重点、分区治理,采取绿色防控与配套技术相结合,应急处置与长期治理相结合,专业化防治与群众联防相结合的防控策略。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协调运用物理、生物、生态、化学等其他各种措施,将麦田主要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控制在经济允许的水平以下,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的目的。
3 主要技术措施
推广种植抗病虫品种为基础,采取治理菌源区初始菌源,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在小麦不同生育期推广相应的防治技术,确保小麦生产安全。
3.1 小麦播种期
主要防治对象:地下害虫、蚜虫、黄矮病等。
加强麦田整治培肥和种植结构调整。做到精耕细作、合理密植、科学灌溉、配方施肥,推行秸秆还田、适期播种等抗害防灾的栽培措施;调整品种布局和推广抗性品种,避免单一化种植。大力推行种子处理,采用复合型高效内吸性杀菌剂和杀虫剂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在多种地下害虫混合发生区或单独严重发生区要采用土壤处理进行防治。为减少土壤污染和避免杀伤天敌,应提倡局部施药和施用颗粒剂,随耕翻入土中。种子处理药剂可选用三唑酮(triadinefon)、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咯菌腈(fludioxnil)、戊唑醇(tebuconazole)、噻虫嗪(thiamethoxam)、吡虫啉(imidacloprid)、辛硫磷(phoxim)等,土壤处理可选用辛硫磷(phoxim)、甲基异柳磷(isofenphosmethyl)、毒死蜱(chlorpyrifos)等,药剂浓度严格按照农药包装说明推荐的剂量使用,避免药害发生。
3.2 小麦出苗-越冬期
主要防治对象:红蜘蛛、地下害虫等。
在山西、河北中南部麦区重点监测红蜘蛛、地下害虫和小麦纹枯病。北部麦区根据气温、土壤墒情,选择合适时机在冬前浇好防冻水,冬小麦播种早、出苗早的田块重点监测红蜘蛛、小麦纹枯病和小麦叶锈病。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调查,当每33cm行长红蜘蛛大于200头或每株有虫6头,即用三氯杀螨醇(dicofol)、马拉硫磷(malathion)或哒螨灵(pyridaben)等药剂施药防治。防治方法以挑治为主。地下害虫危害死苗率达到3%时,可选用辛硫磷(phoxim)、甲基异柳磷(isofenphosmethyl)、毒死蜱(chlorpyrifos)等对蛴螬、金针虫、白眉野草螟等地下害虫进行防治。
3.3 小麦返青期-拔节期
主要防治对象:白粉病、纹枯病、红蜘蛛、地下害虫等
重点监测小麦白粉病、纹枯病和红蜘蛛,当小麦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或病情指数达到1以上,小麦纹枯病病株率达10%左右,在中南部麦区田间小麦叶锈病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triadinefon)、烯唑醇(diniconazole)、腈菌唑(fludioxonil)、丙环唑(propiconazol)、氟环唑(epoxiconazole)等,进行叶面喷雾。在山西、河北中南部地区重点监测红蜘蛛, 当平均33cm行长螨量20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abamectin)、哒螨灵(pyridaben)等药剂喷雾防治。北部麦区田间监测到金针虫、蛴螬、瓦夜毛蛾、白眉野草螟危害时,应及时用辛硫磷(phoxim)、甲基异柳磷(isofenphosmethyl)、毒死蜱(chlorpyrifos)等进行灌根或毒土防治。
3.4 小麦孕穗期-扬花期
主要防治对象:吸浆虫、蚜虫、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等
针对病虫害发生种类,实施“一喷三防”措施,选用相应的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合理混用。北部麦区重点抓好小麦吸浆虫蛹期撒毒土和成虫羽化初期喷药。小麦孕穗期当每小方土样(10×10×20cm3)有虫蛹2头以上时,可选用毒死蜱制成毒土,或选用辛硫磷(phoxim)、毒死蜱(chlorpyrifos)以及敌百虫(trichlorfon)拌细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撒毒土后浇水效果更好,并借助树枝、扫帚等及时弹落沾浮在麦叶上的毒土。在小麦抽穗期,每10复网次有成虫25头以上,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头以上成虫时,立即选用有机磷类、菊酯类等农药喷雾防治。重发区要连续用药2次,间隔3天,消灭成虫于产卵之前。当田间百株蚜量达500~800头,益害比低于1:150时,可选用啶虫脒(acetamiprid)、吡虫啉(imidacloprid)、抗蚜威(pirimicarb)等药剂喷雾防治。当田间叶锈病病叶率在1~2%之间,应及时挑治,控制病点。药剂选用三唑类杀菌剂。
山西、河北南部麦区重点防治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等,当小麦条锈病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治药剂选用三唑类药剂。小麦赤霉病采用主动预防,在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天以上,应于小麦扬花初期主动喷药预防,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对高感品种,首次施药时间提前至抽穗期。药剂可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tebuconazole)、咪鲜胺(prochloraz)、多菌灵(carbendazim)、烯唑醇(diniconazole)、氟环唑(epoxiconazole)、己唑醇(hexaconazole)、腈菌唑(fludioxonil)、丙环唑(propiconazol)等,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
小麦生长中后期小麦锈病和蚜虫混合发生,建议三唑酮(triadinefon)、抗蚜威(pirimicarb)混配进行防治;条锈病、白粉病、吸浆虫、粘虫混发区或田块,三唑酮(triadinefon)、灭幼脲(chlorbenzuron)、氯虫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混配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穗蚜混发区,多菌灵、三唑酮、抗蚜威混合施药。
3.5 小麦灌浆期
主要防治对象:蚜虫、白粉病、叶锈病、纹枯病等。
小麦灌浆期主要防治蚜虫、白粉病、叶锈病和纹枯病。实施“一喷三防”措施。当田间发生单一病虫时,则进行针对性防治。当叶锈病病叶率达3~5%时,或白粉病病叶率达10%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止病害流行危害。当病虫发生程度较重,田间病虫数量仍高于防治指标时,应进行第二次防治。小麦灌浆期当麦蚜百株蚜量达800头以上,立即喷雾防治,此时禁用氧化乐果等剧毒和高毒农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