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 | 来源: 点击数:981次 更新时间:2015/5/4 10:20:08 |
症状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近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幼苗期病菌主要侵染种子根、地下茎,使之变黑腐烂,部分次生根也受害。病苗基部叶片黄化,心叶内卷,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时死亡。病苗返青推迟,矮小稀疏,根部变黑加重。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黑脚”,是全蚀病区别于其它根腐病的典型症状。重病株地上部明显矮化,发病晚的植株矮化不明显。由于茎基部发病,植株早枯形成“白穗”。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分布,严重时全田植株枯死。在潮湿情况下,小麦近成熟时在病株基部叶鞘内侧有黑色颗粒状突起,即病原菌的子囊壳。在干旱条件下,病株基部“黑脚”症状不明显,也不产生子囊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该菌主要以菌丝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冬、越夏,是后茬小麦的主要侵染源。引种混有病残体种子是无病区发病的主要原因。收获区病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成为下茬主要初侵染源。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一般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发病较轻。根系发达品种抗病较强,增施腐熟有机肥可减轻发病。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
防治方法
(1) 禁止从病区引种,防止病害蔓延。对怀疑带病种子用51—54℃温水浸种10分钟或用0.1%甲基硫菌灵浸种10分钟,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
(2) 轮作倒茬,实行稻麦轮作或与棉花、烟草、蔬菜等经济作物轮作,也可改种大豆、油菜、马铃薯等,可明显降低发病。
(3) 增施腐熟有机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加土壤根际微生物拮抗作用。
(4) 药剂防治:小麦播种前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用水稀释8倍后,按1:40-50比例包衣处理,对小麦全蚀病有较好的防效。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怎样减轻小麦干热风的危害 下一篇:小麦倒伏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