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及时防治小麦吸浆虫 | 来源: 点击数:1005次 更新时间:2015/4/30 10:15:47 | 小麦吸浆虫是一种毁灭性害虫,以幼虫潜伏在小麦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麦粒干瘪、空壳,影响产量。一般可造成减产10-30%,严重的达70%以上甚至绝收。3月下旬全市植保系统淘土普查,小麦吸浆虫发生面积为139.83万亩,比去年的198.5万亩减少了58.67万亩。其中达到防治指标(有虫2头/样方以上)面积55.64万亩,占总发生面积的39.79%。但发生程度在3级(单个样方虫量>16头)以上的面积仍有4.05万亩,防治任务依然很重。
去年冬季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偏少,利于小麦吸浆虫越冬。返青以来气温回升较快,利于冬小麦生长和吸浆虫的生长发育。4月初全市降雨20毫米左右,有效缓解旱情,利于吸浆虫上升活动。据正定县植保站小麦吸浆虫发育进度调查,4月15日化蛹率82%,较常年偏早。另据市技术站调查,今年我市小麦生育期较常年偏早3天左右。综合分析,预计今年小麦吸浆虫蛹期防治适期在4月21-25日,成虫期防治约在4月底-5月初。
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一)蛹期防治
1、防治指标:每个土样(10cm×10cm×20cm)有虫2头以上。
2、防治方法:在小麦孕穗期,亩用5%毒死蜱颗粒剂1-2公斤,加湿润细土20-25公斤混匀,或48%毒死蜱乳油250毫升加适量水喷拌20-25公斤细土,均匀撒施于土表,注意不要撒到麦叶上。施药应在上午10时以后田间无露水时进行。施药后浇水,以确保防效。
(二)成虫期防治
1、防治指标:每10复网次有成虫25头以上,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头以上成虫。
2、防治方法:在小麦抽穗初期,立即选用倍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农药喷雾防治。重发区要连续用药2次,间隔3天,消灭成虫于产卵之前。防治时要小麦全株着药,喷匀打透,亩药液量不少于30公斤。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小麦倒伏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下一篇:小麦如何搞好中后期管理 |
|
|
|